融错,让课堂成为思维的沃土华应龙融错教育体会

融错,让课堂成为思维的沃土华应龙融错教育体会,

本文目录导读:

  1. 错误:思维的自然生长点
  2. 错误:思维的碰撞与重组
  3. 错误:思维的重组与提升

在课堂上,学生经常会犯错,这些错误就像一串跳动的音符,谱写着一曲错误与成长的交响乐,华应龙老师提出的"融错教育"理念,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观察:错误不是终点,而是新知的生长点;不是失败,而是智慧的源泉,在课堂这个充满活力的土壤中,错误就像一粒粒种子,等待着我们去培育。

错误:思维的自然生长点

在一次数学课堂上,有位学生在解题时犯了错误,他把12×12错算成了144,而正确答案应该是144,老师没有批评他,而是耐心地问:"你为什么觉得12×12等于144呢?"这位学生解释道:"因为12加12是24,24再加12就是36,36再加12就是48,48再加12就是60,60再加12就是72,72再加12就是84,84再加12就是96,96再加12就是108,108再加12就是120,120再加12就是132,132再加12就是144。"老师没有否定他的计算过程,而是肯定他的思考方式:"你用的是'加法'来计算'乘法',这说明你很细心,很认真。"

这位学生的错误,其实是一次思维的自然流露,他用加法来理解乘法,这正是学习过程中最珍贵的体验,老师没有简单地指出错误,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观察的焦点,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,这种处理方式,让错误成为了促进理解的契机。

错误:思维的碰撞与重组

在一次科学课上,有位学生在做实验时,不小心把盐和糖弄混了,他把盐水当成了糖水,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,老师没有批评他,而是问:"你为什么觉得这两种液体味道不一样呢?"这位学生解释道:"因为盐水咸,糖水甜。"老师接着问:"那这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呢?"学生回答:"盐是咸的,糖是甜的。"老师没有就此打住,而是引导学生思考:"如果我给你一个盲人,他尝不出盐和糖的区别,该怎么办?"

这位老师的话让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,他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其他方式区分盐和糖,比如观察溶解性、闻气味、测重量等等,在这个过程中,错误不再是终点,而成为了重新认识问题的机会。

错误:思维的重组与提升

在一次语文课上,有位学生在写作文时,把"秋天"错写成了"九月",老师没有批评他,而是问:"你为什么觉得秋天是'九月'呢?"学生回答:"因为'九月'秋天'啊。"老师没有就此打住,而是引导学生思考:"那'九月'和'秋天'有什么不同呢?"

这位学生的错误,其实是一次思维的混乱,他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了,老师没有简单地指出错误,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,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的思维开始重组,从表面的字面意思,上升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。

融错教育,不是简单的"容错",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,在这个过程中,错误不是终点,而是新知的生长点;不是失败,而是智慧的源泉,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错误,让错误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,让课堂成为思维的沃土。

融错,让课堂成为思维的沃土华应龙融错教育体会,

发表评论